查看原文
其他

鹰潭市提质创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工作实施方案发布丨职教创新发展高地“一市一策”

近日,《鹰潭市提质创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工作实施方案》发布。


强化思政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设思政“微课堂”“大讲堂”“云学堂”,发挥地方优秀文化育人作用,建立职业教育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鹰潭特色文化研学基地群,打造大国工匠精神传承高地。


服务产业发展。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小镇和市物联网产业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手拉手”行动,推动院校专业建设与企业合作全覆盖。建立新型“师徒”关系,将“课堂建在车间”,提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打造鹰潭物联网人才聚集高地和有色金属人才培养高地。


推进职普融合。建设2所以上综合高中学校。制定鹰潭市高中阶段学生学籍互相转入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建立中小学生职业教育研学基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示鹰潭特色传统工艺和职业技能。


促进城乡融合。成立市、区(市)乡村振兴职业技术大学(学校),建立农业产教融合实践基地。优化社区教育网络,统筹开展城乡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活动。推动传统工艺创新升级,建设雕刻、铜錾刻、眼镜、微型元件、剪纸、烘焙等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


充实师资力量。建立行业企业一流企业管理专家、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等组成的“双师型”教师后备人才库,支持学校从“双师型”教师后备人才库中聘用教师。


优化结构布局。实施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工程,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在鹰潭创设一所职业类本科院校,支持鹰潭卫生学校创设鹰潭卫生职业学院,整合江西广播电视大学鹰潭分院教育资源。


具体内容,一起来了解↓↓↓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及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建设“世界铜都、中华道都、智慧美城、城乡融合”,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凸显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同等重要性,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职业院校结构布局,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大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育人为本,德技并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学生为中心,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革命老区的红色教育资源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培育、关键能力培养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创新实践性教学,培养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2.固本强基,扬优补短。坚持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全方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巩固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基础上,补短板强弱项,持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后劲和动能,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3.综合改革,整体推进。坚持顶层设计和特色发展,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服务发展、全面保障等多方面、深层次综合改革,整体提升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水平,鼓励各地各校先行先试,为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鹰潭经验趟路子。


(三)工作目标


全面落实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要求,到2022年,全市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更加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更加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质量更加提升,打造世界铜都“有色金属人才培养高地”、中华道都“大国工匠精神传承高地”、智慧美城“物联网人才聚集高地”。


落实“三个配比”目标任务。全市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达到1:1,高中阶段学位配比达到1:1,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与非“双师型”教师比达到1:1。


职业教育布局不断优化。全市形成“1+1+3+N”职业院校新布局,即力争建成1所本科院校+1所开放大学+3所大专院校+N所达标以上中职学校,职业院校在校生达4万人,其中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1.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2.4万人,专任教师生师比达到18:1


职业院校内涵建设不断发展。建成1个新兴产业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3个职业教育思政研学基地群;建设5个市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6个特色专业(群)、10个市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20个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实现“基地有影响、专业有特色、教师有名气”。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持续深化。建设一批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职业院校开设冠名班、订单班全覆盖,1+X证书制度试点推行全覆盖。


 二、重点工作 


(一)创优职业教育改革活力,落实职普教育并重地位


1.实施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工程。实施“创本”工程。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在鹰潭创设一所职业类本科院校,填补鹰潭本科院校“空白”。实施“升格”工程。支持鹰潭卫生学校创设鹰潭卫生职业学院,扩充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实施“培基固本”工程。整合江西广播电视大学鹰潭分院资源并开展全日制中职学历人才培养。


2.开展服务产业发展改革试点。积极服务鹰潭市重大发展战略,在鹰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小镇,促进职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依托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资源优势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建设辐射全省、全国知名的鹰潭市物联网产业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大力培养物联网产业应用型人才。健全实训基地教育资源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开发物联网实训课程体系,面向市内外广泛开展学生实训实习、教师提升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中小学科普教育以及社区教育、企业培训等服务。探索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建立新型“师徒”关系,将“课堂建在车间”,提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3.开展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点。落实鹰潭市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部署,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成立市、区(市)乡村振兴职业技术大学(学校),面向农村开展人才培养。设立传统农业专业和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农村旅游、健康养老、家政等专业,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新型农民。强化农业科研部门带动作用,在全市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农业产业园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大型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农业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实施高素质农民高职扩招专项计划,加大农村“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力度。推动传统工艺创新升级,建设雕刻、铜錾刻、眼镜、微型元件、剪纸、烘焙等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


4.开展职普融通改革试点。推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融合改革,建设2所以上综合高中学校。制定鹰潭市高中阶段学生学籍互相转入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允许符合条件学生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间双向流转。建立职普学校联合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机制,共同开发职业启蒙教育系列课程,制定中职学校与中小学校的职业启蒙教育常态化教学制度。建立中小学生职业教育研学基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示鹰潭特色传统工艺和职业技能。开放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资源,面向中小学生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和职业体验活动。


5.开展社区教育培训改革试点。支持鹰潭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改革,探索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融合发展的模式。建立以市乡村振兴职业技术大学、开放大学为龙头,各乡村振兴职业技术学校、中职学校为支撑,乡镇中小学为网点的教育网络,统筹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加强市老年大学建设,支持职业院校课程开发、师资力量、实习实训等教育资源与老年大学共建共享。推进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促进各类教育形式和终身教育间的学习成果认定、学分积累和转换。


(二)创优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完善职业教育结构布局。科学调整职业院校结构布局,推动职业院校扩规培优,开展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鹰潭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创建。鼓励各地扩大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建立鹰潭市中等职业学校联盟,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合作交流。


2.完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建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供给资源平台,健全人力资源统计、预测、供求信息发布制度。鼓励职业院校围绕鹰潭市“2+N”产业体系,调整新增专业。加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人才供需衔接,推动校企可按规定在目录外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打造职业院校铜产业、物联网、眼镜、食品加工、卫生、旅游服务等6个特色专业(群)。


3.健全职业院校办学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放管服”改革,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业务、学生资助、教育统计等由学校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赋予职业院校在内部管理、教师招聘、教师待遇、职称评聘、校企合作、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职业院校按规定落实备案程序后,可在限额内自主设立内设机构、自主公开招聘各类人才、自主聘用内设机构干部。


4.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落实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加强职业院校培训能力建设。建立市、区(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支持职业院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政府补贴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市场化培训等各类职业培训。开发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培训课程资源,实施就业创业培训计划。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等进行职业培训,全面提升重点就业群体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建立区(市)级“两后生”(即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数据库,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帮扶。


5.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持续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新增财政性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职业教育。设立市级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制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逐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力争2021年达到6000元,2022年达到8000元,“十四五”末达到8000元以上。落实省定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争取上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改善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参与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通过PPP模式、融资贷款、土地置换等途径,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投入渠道。鼓励区(市)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支持民办职业院校加强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


(三)创优“三全育人”培养体系,塑造高素养应用型人才


1.推动职业院校思政课创新。遵循职业院校学生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专题化团队式教学,着力推进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形成以思政课为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共同育人的新格局。建设思政“微课堂”,打造一批职业教育思政示范课堂、精品课程。开设思政“大讲堂”,组织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劳模工匠、知名人士与职业院校学生面对面讲学授课。架设思政“云学堂”,建立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利用融媒体广泛传播思政课优质教学资源。加大思政课教师配备力度,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


2.发挥地方优秀文化育人作用。建立职业教育红色文化研学基地群,整合发掘周坊、画桥、上清等鹰潭市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新四军等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融入职业教育。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基地群,推动道文化、心学文化、角山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立鹰潭特色文化研学基地群,开展职业院校血防文化、铜文化、民俗文化、眼镜文化等本土特色文化教育,培养斗争精神和职业意识、劳动意识、创新意识。建立职业院校师生“心梦护航站”,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师,服务职业院校师生心理健康。


3.推动职教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落实江西省“职教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录取办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自主选择参加普通高考或职教高考。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在市级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的,按专业大致对口的原则,免试录取本市高职院校。扩大中高职“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规模,让更多中职学生有机会升入高职院校。规范中等学校招生行为。


(四)创优产教融合发展机制,促进院校企业深度合作


1.建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示范区。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创建。各区(市)结合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在园区至少建设1个技能人才培养综合园区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打造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高地或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


2.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加强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对纳入建设培育范围的市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财政部关于调整部分政府性基金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19〕46号)规定的,可按投资额的30%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到2022年,全市认定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20家以上。


3.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支持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成立职教集团。开展校企合作“手拉手”行动,鼓励职业院校优势特色专业至少与一个相关领域龙头企业建立深入合作关系,推动院校专业建设与企业合作全覆盖。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安排实习岗位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人数不少于职工总数的2%,建立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成本补偿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给予支持。


(五)创优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


1.推动职业院校教学提质升级。贯彻落实《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加强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突出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能力与资格并重,按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要求,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模式,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学生实训和在企业实习实践时长,保证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一半以上。全面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全覆盖、专业全覆盖,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市级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制度,支持职业院校承办市级以上技能大赛。


2.改进职业院校评价机制。开展职业院校第三方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对职业院校政策支持、绩效考核、表扬奖励的重要参考。按照《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分级标准(试行)》要求,加大中等职业学校投入,到2022年全市中职学校全面达标。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对标名校计划,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提升。推动实施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中职学校“公共基础、专业理论测试+专业技能抽测”制度。


3.推动中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加大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开展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精品课程开发计划,到2022年,建设100门左右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成1个市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推动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推进职业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鼓励职业院校参与国际学术交流、项目合作,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交流合作。


(六)创优教师选用聘用制度,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1.完善教师聘用制度。按照标准核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双渠道”教师招聘制度,2021年起从持有相关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毕业生和具备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两个渠道招聘专业教师。业界优秀人才、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技术能手可通过直接考察方式担任专任教师。建立行业企业一流企业管理专家、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等组成的“双师型”教师后备人才库。按照学校不低于20%编制员额用于自主招聘兼职教师的要求,支持学校从“双师型”教师后备人才库中聘用教师。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情况纳入国有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考核评价体系。


2.提高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能力的第一标准,健全职业院校教师考核、监督、奖惩管理机制。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和培训学习力度。实施职业院校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青年技能名师建设计划,培育一批专业(学科)骨干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建设5个市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0个市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20个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


3.健全职业院校分配制度。中职学校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普通高中教师。公办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项目所得扣除必要成本外的净收入,可提取60%用于劳动报酬,单列单位绩效工资,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在分配时重点向参与校企合作等项目的人员倾斜。教师根据相关规定取得的科技成果转让费,不纳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对院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所需绩效工资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对院校承担的培训任务,与绩效工资总量增长挂钩。经学校同意,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可按规定在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取酬。


 三、工作要求 


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全面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领导落到实处,强化教育部门党委职能作用,发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议事协调职能和职业院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确保职业教育正确方向,确保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各项任务全面落实。加强职业院校党的建设,健全组织体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职业院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加强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建设,打造现代化职业院校。


二是强化协同推进。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优势,强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协同推进,教育部门落实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职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分别负责有关职业教育工作。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加强配合,形成落实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任务的合力。


三是落实督导考核。健全职业院校督导评估机制,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列入区(市)党委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列入市直有关部门绩效考核范围,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和行业部门发展职业教育责任。加强对职业院校的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职业院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各区(市)要全面对接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任务,制定“一地一策”方案,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市委督查室要将职业教育纳入对区(市)委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情况的督查内容,定期进行督查。


四是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活动。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宣传平台建设,建立职业教育宣传工作机制。推动职业教育对外宣传,构建全方位、多视点、广渠道的立体化大宣传格局,讲好鹰潭职教故事,传播职教声音,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来源:鹰潭市教育局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一市一策”:

新余市   宜春市   吉安市   景德镇市   萍乡市   南昌市  

赣州市  上饶市    抚州市   九江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